第431章 掺沙子大法_盛唐挽歌
四方小说网 > 盛唐挽歌 > 第431章 掺沙子大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31章 掺沙子大法

  勤政务本楼御书房里,基哥面色不善的将“证物”交给右相郑叔清。

  “爱卿啊,朕问你,此为何物啊?”

  基哥指着郑叔清手中的劣质铜钱询问道,脸上已经阴云密布,处于爆发的前奏。

  “回圣人,这是开元通宝。”

  郑叔清心中暗暗叫苦,硬着头皮说道。

  “朕知道这是开元通宝,朕是在问,为什么国家明明没有在铸钱了,怎么自今年以来,长安市面上的铜钱却越来越多了呢?”

  基哥质问郑叔清,然后从袖口里面摸出一枚“同款”劣钱。不仅边缘毛糙,而且比正常的开元通宝要薄很多。

  这明摆着就是民间私铸的劣钱。

  由于长安交子败退,新出的关中交子又迅速贬值,保值的河西交子一般用于跟西域那边的大数额交易,普通百姓用不上。

  因此长安民间出现了明显的“货币空白”。

  百姓日常交易不可能使用绢帛,这玩意不好分割,分割后会剧烈贬值。他们又不想被关中交子盘剥,还没有合适的替代品。

  于是乎,旧有的私铸开始大行其道。毕竟,无论私铸多么“假”,那也比废纸一张的交子要“更真”。

  刘晏针对交子“打补丁”没错,却是大大低估了长安权贵们“劣币驱逐良币”效应,补发的铜钱远远不及市面上的正常需求。

  于是,这部分需求,就被财大气粗的长安权贵们填补了。

  市场就如同权力一般,不允许有真空。你不填补窟窿,那自然由别人来填补了。

  “微臣,微臣这就去想办法。”

  郑叔清急得满头大汗,对基哥躬身行礼。

  让他当官,他是很会的。

  但是让他真正去操办一些实事,他就不会了。

  处理铜钱私铸问题,是封建时代的一道开卷难题。前人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借鉴,只是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。

  难办的事情,只能由聪慧干练之人呕心沥血来干。郑叔清显然没这个能力,更没有这个心思!

  他只想苟且,然后“碌碌无为”,就好像萧规曹随一般,不做什么事情就能天下太平。

  “罢了,先不提这个。”

  基哥有些疲惫的摆了摆手,心中无比怀念李林甫。若是李林甫还在,类似杂务,想来不必他忧心。

  当然,这并不是说李林甫能把类似问题处理得多好。而是他能把问题压住,不让问题扩大成危机,闹到基哥这里来。

  从这个角度看,李林甫作为右相,绝对是合格的。起码,“为君分忧”这一点就做得极好。其他宰相远远不及。

  “私铸铜钱之事,倒也不急这一两日。”

  基哥沉默片刻,看着郑叔清沉声问道:“安思顺谋反一事,右相以为如何?”

  “回圣人,谋反这种事情,有杀错,无放过。安思顺有勾结皇子的嫌疑,哪怕是嫌疑,这官也做不下去了。”

  郑叔清小心翼翼的答道。

  果然,基哥微微点头不置可否,脸上的阴郁却是缓和了很多。

  “这件事就右相来办吧,除去安思顺身上的一切官职,给他一個左丞相的虚职,让他在长安待着,哪里也不能去。”

  基哥不以为意说道,轻描淡写就决定了一位边镇大员的人生路。

  他觉得郑叔清办事还是毛糙了点,虽然忠心,能力却不太够。安思顺是绝对不能杀的,如果杀了,那么边军主将互相构陷之风势必愈演愈烈。

  在基哥看来,边军主将无论多能打,无论怎么闹腾,都是自己的看门狗。

  他可以随意安排甚至是糊弄这些看门狗,但绝对不能让这些狗子把自己牵着到处跑。

  本末不能倒置。

  给安思顺挂一个虚职,让他在长安老老实实的就行了,这便叫做“投闲置散”。将来一旦国家有事需要人了,可以顺势将其启用。

  “圣人圣明,微臣这便去办。”

  郑叔清恭顺的叉手行礼说道。

  其实前面说的这两件事,基哥心中都有定论,关键是最后一件,他现在还没有提出来,主要是想看看郑叔清当右相能不能跟自己商议大事。

  “河东节度使的继任人选,右相觉得选谁为好?

  有人推荐方国忠兼任河东节度使,也有人推荐卢龙军军使田承嗣。

  二人都是年富力强之人,也都能带兵打仗,你以为谁更合适?”

  基哥微微皱眉问道。

  “回圣人,微臣与方国忠有旧,是不是应该回避一下?”

  郑叔清很是谦逊的询问道,其实他知道这是“正确的废话”,但他说出来跟装作不知道故意不提,效果还是相差很大的。

  果然,基哥故作不耐的摆了摆手说道:“举贤不避亲,方国忠如何,朕难道还不知道么?”

  “回圣人,田承嗣家眷不在长安,一旦他在边镇胡来,那便是尾大不掉。

  而方国忠一家皆在蓝田县,京师之侧而已。他要是有什么不轨之举,圣人可命微臣亲自带队,抓捕其家眷。

  二人谁更合适,圣人心中定有权衡,微臣不敢妄自揣摩。”

  郑叔清躬身行礼说道。

  他看似说了一大堆没用的废话,实则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。

  “右相言之有理。”

  基哥微微点头,郑叔清这话算是说到他心坎里了。

  在大唐历史上,安史之乱以前,有一个低调无闻又饱受猜忌的集团:汉人边镇武将世家。

  这些人所在的家族,其子弟长期在边军中担任中级军官,最高做到军使。他们的人脉与关系网都在边镇,在朝中没有话语权,所以不得不依附于空降到边镇的节度使或者行军大总管。

  如河西的辛云京、乌知义与辕门二龙、安重璋,还有现在提到的河北田承嗣。

  都是这些人中的代表,在当地颇有人脉。

  为了压制这些人,朝廷前前后后引入了内附的胡人将领,和他们的家族。

  采用掺沙子大法,二者之间互相制衡!

  再配合中枢空降过来的高级军官,便可以很自如的控制局面。

  从前是府兵的时候,汉人边镇武将世家的优势还不算明显,因为兵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,而不是本地。

  现在改募兵制了,对于中低级军官的要求也变高了,更多是一种“能者多劳,能者居上”的竞争机制。

  在边军战斗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,也给了汉人边镇武将世家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
  无论怎么说,他们这些人在当地,都要比关中子弟能打的。

  方重勇和田承嗣能力如何且不去说,就单说出身与现状。方重勇属于“中枢空降官员”,根子在长安。而田承嗣是河北将门出身,根子在幽州。

  这么一比较,答案已经很明显了。

  “远征西域之时,方国忠便协调了河西、安西、北庭三镇,还筑城于伊犁河谷。事后还政于朝廷,足见其忠。

  如今回纥反叛,河套正是多事之秋,让方国忠总揽大局,确实是老成持重之策。”

  基哥微笑说道。

  当然了,他说的只是表面原因,实际上,则是对皇甫惟明近段时间上蹿下跳隐约有些警惕。

  田承嗣是不是皇甫惟明的亲信,不好说。但他来自河北,就要留个心眼子。

  皇甫惟明是京官,家眷都在长安,姐姐还是皇妃,生过皇子。

  这也是基哥认为他不会谋反的原因之一。

  但不反唐,就不反他这个天子么?基哥认为前者不太可能,但后者却可能性极大!

  在大唐,拥立皇子为太子,本身就是太宗时代传递下来的“光荣传统”。

  无论文官还是武将,他们对谁当天子都异常漠然。毕竟,已经有太宗的“珠玉在前”,自然是不缺效仿者。

  只要不换国号,只要不动他们的权力地位,那么哪个皇子上位都一样。

  这不是什么死人翻船的大事,也不是他们不能接受的。

  对于皇甫惟明来说,拥立皇子继位,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。只要成功,他就是从龙功臣,根本没什么政治风险,更谈不上名声上的损失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fcda.org。四方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sfcda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